我沒有宿舍,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,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
錢買吃的。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,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 Hare
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,我喜歡 Hare Krishna 神廟的好料。
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,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,後來看來都成了無
比珍貴的經歷(And much o f what I stumbled int o by f o ll o wing my
curi o sity and intuiti o n turned o ut t o be priceless later o n )。
我再說一次,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;只有在未來回顧時,你才會
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(y o u can't c o nnect the d o ts l o o k
-ing f o rward; y o u can o nly c o nnect them l o o king backwards )。
因為幾乎每件事-所有外界期望、所有的名聲、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-
在面對死亡時,都消失了,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( Remember-
ing that I'll be dead s o o n is the m o st imp o rtant t o o l I've ever
enc o untered t 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 o ices in life. Because
alm o st everything - all external expectati o ns, all pride, all fear
of embarrassment o r failure -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
face o f death, leaving o nly what is truly imp o rtant )。
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。最重要的,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
覺的勇氣,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(have
the c o urage t o f o ll o w y o ur heart and intuiti o n. They s o meh o w
already kn o w what y o u truly want t o bec o me),任何其他事物都是
次要的。(聽眾鼓掌)
在我年輕時,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《Wh o le Earth Catal o g》, 當年這可
是我們的經典讀物。那是位住在離這不遠的 Menl o Park的Stewart Brand
發行的,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。
那是 1960年代末期,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,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、
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。 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 G o o gle,在
G o o gle 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: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,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
的見解。
Stewart 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《Wh o le Earth Catal o g》,然後很
自然的,最後出了停刊號。當時是 1970 年代中期,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
齡的時候。在停刊號的封底,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,那種你四處搭便車
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。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:
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(Stay Hungry , Stay F o o lish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