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4171575
 魯斯克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接納自己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心情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不快樂的原因(4)
作者: 魯斯克 日期: 2016.05.27  天氣:  心情:
未達成人生階段"發展的課題"

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發展的課題,
未能達成的話,
有可能使今後的人生發生重大問題,
也可能令你苦惱不已。

1.嬰兒期
建立「基本信賴感」
只要母親充分做到「持續且一貫的照顧」,
孩子就會對母親產生穩固的信賴感,
並萌生 「就算媽媽離開身邊一下子也不要緊!」的想法,

如果嬰兒時期沒建立這種「信賴感」,
孩子就會打從心底「害怕相信他人」,
認為「反正你也會背叛我吧」,
這種對他人抱持不信任感。

2.斷奶~幼稚園時期
獲得「自律性」與「自主性」

自律性:自行判斷事物的好壞。
如果這時,父母對待孩子過於嚴厲,或反之溺愛孩子,
孩子就不容易獲得「自律性」,

反而會變成擁有這樣的想法,
「沒有自己辦得到的事情…」
「反正全都交給媽媽處理就好了」
孩子就會對身邊所有的事物感到無力感。

自主性:主動探索事物的能力
在孩子從斷奶到能自行走路這段時間,
如果父母嚴格禁止孩子接觸感興趣的事物,
或者反之將某事物強加在孩子身上。

孩子就會認為,
「我一定不可以主動做事情…」
孩子就會變得不積極與他人建立關係,
與他人接觸容易感到壓力。

3.學生時期
獲得「勤勉性」與「同一性」
這時期用功唸書,而得到稱讚,
孩子會認為,
「有心要做的話,我也是辦得到的」。
而獲得勤勉性。

反之,若成績難以進步,
或對周遭總是要求完美,
孩子便會認為,
「反正跟周遭人相比,
我只是沒用的孩子」
最後形成容易自卑的個性。

國中的時候,孩子逐漸思考起「我是什麼」這個問題,
體驗「尋找自我之旅」

高中~大學,為了選擇將來的職業,
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,

假如這個時候能擁有「我是OO的人」,
這種自我認同(同一性),
往後的人生便會豐富精彩。

反之為人獲得「同一性」,
便不曉得自己想做些什麼,
便無法選擇職業,
即做就業了,也是每天抱怨,
「為什麼我老是做這種事情…」
「現在的工作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嗎」
然而,不斷的換工作。

4.就業後~30歲
「親密性」
這段時期,
大家不是結婚組織家庭,
就是在職場上獲得重要職務,
社會責任也隨之變大。

生兒育女建麼溫馨家庭,
或是找到可以做一輩子的工作,
是這個時期的勝負關鍵。

尋偶活動的高峰期,也就是落在這個年齡層。

如果在這個時期,
在職場遭到孤立(自認為「遭到孤立),
感覺到自己被朋友比了下去而和對方保持距離,
過著沒有異性緣的生活,

未能建立「親密性」的話,
就會一直去想,
「自己總是孤單一個人」的想法。

5. 30~退休
「繁衍性」

這個年齡層,通常是,
成為父母,孩子應該長大到某種程度,
職場上,已升到課長或部長的職位。

如果這時,
孩子的成長不如自己的期望,
職場未能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,
或是沒有特別想做的事,每天渾渾噩噩的渡過每一天,

心裡就會開始想,
「我真的有在前進嗎…」
「一直過著這種生活,我的人生到底算什麼阿?」
而感到焦躁不安。

6.退休後
到這個時期,我們會回顧至今的人生,
檢討自己的人生,
如果你能接受之前的人生,
接下來的生活也能過的很滿意。

如果不能,便會絕望地想,
「我的人生真是沒有價值…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對自己的人生有所不滿的人,
或許會想著,
「真羨慕小孩子無憂無慮」
「真羨慕老人能領年金過生活」

實際上,
無論哪個年齡層都遇到必須克服的「障礙」,
並且非戰勝不可。

之所有煩惱,並不是因為你的能力差,
而是因為「你的心靈成熟了,
所以也能看見自己的問題」。

回想自己在過去的各個階段,
對照「發展課題」,
就能注意到問題癥結。



你可以活得更快樂 小林獎著
標籤:
瀏覽次數:15    人氣指數:15    累積鼓勵: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接納自己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心情
 
給我們一個讚!